热点新闻
展现大数据赋能检察监督的办案策略转变
2024-03-02 18:51  浏览:2197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筹货展会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筹货展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解读案例:北京检察机关从一张假证挖出特大跨省伪造特种作业操作证黑灰产业链,推动安全生产溯源治理落地见效

解读专家:中国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施鹏鹏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应“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检察机关利用大数据辅助办案,是顺应新时代发展,更好履行检察法律监督职责的必由之路。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通过破获白某某伪造的特种作业操作证一案,利用大数据模型,对全市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实现跨区域类案侦破、问题治理,是大数据赋能新时代检务工作的典型案例,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体现了大数据赋能新时代法律监督的两个办案策略转变。

其一,从个案快速侦破到类案高效办理。不同于传统办案中,检察机关以单一个案为切入点进行案件办理和法律监督,大数据模型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检察机关的办案效率。白某某案中,西城区检察院在侦破个案后,充分利用从该案件中获取的有关信息,对案件展开系统梳理,依据相关个案线索整理形成司法信息数据,以此为基础创建数字化的法律监督模型,将各个平台获取的案件线索材料、辖区内人员数十万条后备数据等信息进行汇总分析,从而发现北京市域近300名假证持有者等类案线索。检务工作中大数据应用于相关模型的建立,使检察机关在获得个案线索后,利用模型形成的“算子”进行数据碰撞,对给定数据集与模型算出的类案特征进行对比,实现个案快速侦破与类案高效办理,并可以以此为依据出具检察建议,开展检察监督。

其二,从全景式法律监督到类案标本兼治。白某某案中,西城区检察院在办理案件时以具体个案为切入点,利用模型将个案中总结的案件特征加以科学有效地梳理,联合公安、应急管理、住建等部门共同消除工地安全隐患。大数据模型的使用使检察机关以办理好个案为依托,深挖案件核心要素,掌握案件办理关键钥匙,打通类案办理“任督二脉”,极大提升了类案办理效率,做到类案治标;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类案办理的统一流程和办案标准,通过跨部门、跨机关协作做到类案同判,实现“一地突破、全域共享”,形成检察建议、进行检察监督。通过做到案件办理和法律监督由点到面全面覆盖,让检察机关可以站在更高维度对相关案件进行全景式监督治理,最终实现相关案件标本兼治。

在实现类案高效办理、标本兼治的同时,大数据辅助办案还有助于建立高质量司法数据库、培养高素质检察队伍。一方面,建立司法大数据模型时需通过内部整理、外部收集等方式对司法数据进行筛选,将不同地区、部门的数据进行封装,综合应用数据加密、数据审计、访问控制等多种技术建立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继而形成安全统一、可在检务实践的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司法数据库。另一方面,使用大数据平台是锻炼新时代检察人才的重要契机。检察人员通过熟练掌握大数据平台的运用方式,在长于司法实务的同时拥有信息技术思维,成为既精通法律又擅于算法处理的复合型人才,最大程度地将包括大数据在内的新兴技术赋能于检察监督中。

但是,庞杂的司法大数据收集实际上将每一个公民置于“普遍嫌疑”之中,可能对公民的基本人权保障造成威胁,深化大数据法律监督务必完善数据人权保障体系。因此,建立完备的司法大数据的收集与大数据模型的运用制度体系尤为重要。应以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针对司法大数据应用建立专门的保障机制,明确司法大数据收集与调用的情形与边界,检察机关在进行案件办理和法律监督时须始终牢记数据人权保障,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同时,通过多部门联动,完善对数据管理失职人员的问责程序,建立数据信息安全保障权责清单,切实保障司法大数据模型中的公民的信息安全,使司法大数据的收集、大数据模型的构建更好为检察机关办理案件、深化法律监督所用。

(来源:检察日报·检察新闻版)


发布人:d52a****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 豪车
  • 2024-03-02浏览:3576
  • 惭愧
  • 2024-03-02浏览:2562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