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央企楷模|创新排头兵,以团队合力挑战不可能!
2025-01-18 17:55  浏览:529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筹展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筹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小新说

1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发布2024年度“央企楷模”。“央企楷模”信仰坚定、忠于职守,担当作为、乐于奉献,坚定冲锋在建设科技强国、铸就大国重器、服务人民群众、履行社会责任前沿,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集中体现了央企人的精神追求,充分展示了国有企业大国顶梁柱的良好形象,是中央企业全体干部职工的先进代表,是中央企业学习的模范榜样。

小新推出四期系列报道,带您走近楷模,详细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和崇高精神。第一期聚焦中国海油“璇玑”技术团队、中国移动“九天”人工智能团队、中国宝武太钢“手撕钢”创新研发团队三个科研团队,他们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打通产业链堵点断点,为推动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出了突出贡献。

钻探深蓝的科技创新排头兵

中国海油“璇玑”技术团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在波澜壮阔的蓝海,

你们智慧如炬,

照亮深海的黑暗;

你们勇气似帆,

斩破迎面的巨浪。

为了海洋强国梦想,

你们勇攀高峰,

摘下石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为了能源报国誓言,

你们与海共舞,

收获深海深层下的亿吨油藏。

“璇玑”一现,星辰璀璨,

这艘逐梦远航的巨轮,

必将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央/企/楷/模

中国海油“璇玑”技术团队是一支跨学科、高学历、年轻化、国际化的百人科研团队,以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为己任,通过17年艰苦攻关,突破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率先研发出我国首套旋转导向钻井和随钻测井系统——“璇玑”,实现了“璇玑”系统迭代升级和谱系化拓展,推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该项技术的国家。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旋转导向钻井和随钻测井技术作为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一项革命性技术,是复杂油气田,特别是海上油气田开发所必需的技术,可以精准控制钻头在地下几千米深的岩层把油气宝藏“吃干榨净”。该项技术长期掌握在国际石油服务公司手中,技术装备全部被外方垄断,只租不卖,且现场操作全部为外方雇员,全球市场规模达100亿美元/年以上。我国在这个领域上的进口完全依赖期长达12年,每年服务费超过10亿元。

既然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只能下大力气、花大本钱、投长时间干出来!为了摆脱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更好地融入国际竞争,提升油气开采效率,中国海油选择从零起步,走自主创新道路。2007年,以清华大学博士尚捷为首的7名科研人员怀揣着产业报国理想,毅然投身海洋石油研发一线。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璇玑”团队在研发项目之初,一切从零开始:没有研发场地,他们就临时征用了一个废弃的车库;没有技术文献,他们就自己翻译繁杂的海外文献资料、找寻零星的技术线索;没有钻井知识,这群穿着“白大褂”的研发工程师,就跟着井队出海进山打井、学成了半个钻井通;没有试验设施,他们就自己“手搓电焊”简易的工作台。就这样,在苦坐四年“冷板凳”后,“璇玑”团队终于在2011年将仪器样机推了出来。

“璇玑”系统问世后,打破国外在该领域技术垄断,推动外方在我国油气勘探服务价格持续下降超过50%,助力新增油气探明储量2.65亿吨,新增油气产量421万吨,产品稳定性、可靠性和适用性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建立完整的系列化、产业化体系

技术团队深知,成功研发“璇玑”技术只是具备了打破垄断、与世界一流公司同台竞技的入场券,要实现更进一步的突破,必须建设完整的系列化、产业化体系。

他们坚定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正向研发,打造自身的特色技术,实现了“璇玑”系统迭代升级和谱系化拓展,实现了4.25—12.25寸井眼等33种不同尺寸全系列自主智造,“高速遥传+随钻四条线+储层探边+旋转导向”完整作业能力全覆盖。2022年4月,依托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双百行动”,“璇玑”技术团队在广东佛山建成了我国首条、亚洲领先的“璇玑”智能化生产线,与燕郊科技园制造中心形成“南北双中心”的制造格局,具备年产100串“璇玑”产能,标志着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璇玑”系统正式迈入大规模产业化新阶段。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随着产品和服务的不断提升,“璇玑”系统已成功推广至伊拉克、乌干达、印尼等国家,为全球油气市场带来“中国方案”。截至2024年底,“璇玑”系统已在全球完成超2355井次作业,累计钻井进尺221万米,相当于300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在地下几千米的岩层中“瞄着”油气去、“看着”边界钻,高温、高压、复杂的环境对“璇玑”抗性和韧性提出极高的要求,而在“璇玑”的背后,同样是一支“扛得住、有韧劲”的队伍。

“璇玑”实井作业初期,由于缺少经验和作业机会,团队成员对井队设施、地层状况了解不足,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设计的模型机稳定性难以达到要求。“璇玑”团队大胆向既有技术路线发起挑战,打破了国内外常规设计方式,开创出工程理论和机械设计的新路子,采用了双斜正交和轴向收发天线组合等业界首创技术,跨越了高温、高压、超高振动、超长工作时间这四座“大山”,仪器关键性能指标“一次入井成功率”从初期的49%,提升至95%以上,研发周期较行业龙头缩短了整整4年。团队大胆创新,量身定制数字化平台“璇玑云”,打通井场端—云端—应用端的实时数据传输链路,建立了地质导向、钻井优化、作业决策的能力,为“璇玑”系统全链条升级迭代提供数字赋能。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凭借先进技术优势和关键领域应用成果,2021年,“璇玑”系统入选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2020版),同年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名单,“璇玑”短节获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用AI赋能千行百业的智能先锋

中国移动“九天”人工智能团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跨越数据的无垠海洋,

你们破浪前行,昼夜不息;

跋涉算法的茂密丛林,

你们十年磨剑,九天揽月。

为AI立心,

勇当科技创新排头兵;

为百业注智,

甘为产业升级赋能者。

你们是数字时代的领航人,

在技术变革中引领前行的方向,

你们是智慧社会的筑梦师,

为未来生活创造无限美好!

央/企/楷/模

十多年来,中国移动“九天”人工智能团队抢抓时代机遇、把握科技脉动、立足产业实际,推进AI走进千家万户、赋能千行百业。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初试锋芒,点亮用户数智生活

2013年,中国移动组建“九天”人工智能团队,当时,人工智能(AI)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九天”团队将第一个目标瞄准了智能客服领域。

作为服务超10亿用户的大型央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数智生活需要,对中国移动10086客服提出更高要求。“九天”团队将深度学习融入智能客服,项目初期,为了获得一手的市场信息和用户反馈,团队成员常常奔波于郑州和北京之间,夜以继日推进研发工作。他们用前沿的深度学习算法逐步拟合数据特点,建立起覆盖全网的一体化知识库,同时搭建了一套完整的智能问答技术架构,从业务分类、情感分析等多个维度统筹构建起全新的端到端的问答处理模式,实现了可运营、可反馈、可训练的智能客服体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国移动AI智能助理·灵犀功能展示

自2018年上线以来,用户好评如潮。目前10086智能客服年服务客户超20亿次,用AI让人民群众数智生活更便捷、更智能、更可及。

直面挑战,引领通信产业发展

在智能客服领域取得突破后,2020年,“九天”团队开始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生产领域。这一次,他们选择了极具挑战的前沿交叉领域——复杂通信网络智能化研究,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通信网络深度融合,探索大规模复杂生产系统的智能化转型之路。

通信网络是人类设计的复杂的大型工程化系统,中国移动运营超500万通信基站,网络规模为全球第一,运用AI技术对如此庞大的系统进行智能化转型,挑战前所未有。“九天”团队与数十位网络专家、人工智能专家一起,在十多天里进行了近百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逐一分析了通信网络“规、建、维、优、营、管”上千个流程和场景,创新性提出了“点、线、面、体”的大规模复杂系统智能化技术发展路径。2021年12月,“九天”团队成功构建了网络领域首个支持异常检测任务的模型。经过几年的发展,针对通信中断、网络卡顿等情况,AI模型已实现自动检测、智能分析并生成决策方案,有效提升了全球最大通信网络的稳定性。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九天网络大模型

目前,由“九天”团队支撑的中国移动网络智能化系统已经在31个省大规模落地,团队自研300余项网络智能化能力,赋能现网4000余项生产服务,AI注智在网络提质、增效、降本方面效果显著,有效引领信息通信产业数智化转型。

千锤百炼,自主攻克核心技术

2022年底,ChatGPT发布引发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热潮,为AI产业带来革命性变革。2023年3月,中国移动决定自主突破通用人工智能技术,“九天”迅速成立大模型攻关团队,攻关大模型训、调、推全栈核心技术。

为掌握大模型的训推技术,团队搜集了全部公开的学术论文,日夜不辍地提炼技术要点,边积累技术、边推进训练,最终自主掌握了训练到推理的全链路技术。同时,团队多渠道收集近500万亿字符的原始文本数据,通过一轮轮数据清洗,优选获得近5万亿字符的高质量训练数据集,为大模型训练成功奠定了数据基础。在训练前期,面对算力不足、平台断点续训功能不成熟等问题,团队24小时无休,日夜监控千卡集群的训练状态,第一时间处理故障、恢复训练任务。经过一次次归零,一次次推倒再来,最终模型收敛出完美的曲线。“九天”大模型也成为中央企业首个通过国家网信办大模型算法和服务双备案的大模型。

近年来,“九天”团队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先后发布了系列语言和多模态大模型。“九天”人工智能团队依托有关重点项目,已建成8个平台型产品、超450项的AI算法能力以及多种智能化应用,涵盖27个领域900项应用。在“九天”基础大模型之上,中国移动联合中国石化、南方电网、国家能源集团等骨干行业共建九天众擎基座大模型,完成20亿条结构化数据集构建,为加快国产化人工智能产业成熟,推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治理方式数智化转型,注入了AI力量。

超级不锈钢材料的闯关者

中国宝武太钢“手撕钢”创新研发团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薄如蝉翼、轻似云烟,

坚如金刚、韧如弓弦。

711次尝试,

不放弃,越挫越勇,

尽可能,一擀再擀,

百炼钢终成绕指柔;

0.015毫米厚度,

不停步,越险越进,

尽所能,一薄再薄,

手撕钢惊艳全世界。

你们以梦为马,逐梦前行,

科技前沿,闯关夺隘,

你们牢记嘱托,勇攀高峰,

极限突破,心向山巅。

央/企/楷/模

提到钢铁,大多数人会想到“厚重”这个词,很难把它和“轻薄柔”“高精尖”联系到一起。中国宝武太钢集团开发的超薄精密不锈钢箔材,却薄如蝉翼、轻似云烟,坚如金刚、韧似弓弦,成为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精密仪器、新能源和5G通信等高精尖领域的新宠。由于这种材料徒手即可撕开,又被称为“手撕钢”。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宝武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在生产车间,习近平总书记拿起一片“手撕钢”,用手指轻轻扭折了一下,称赞说“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并勉励太钢人“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

这群超级不锈钢材料的闯关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高端制造业关键材料领域不断创新突破,从打破国外企业技术垄断到成为不锈钢特殊精密带钢行业引领者。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百炼钢”做成“绕指柔”

长期以来,国外从不对我国出口厚度低于0.03毫米的顶尖“手撕钢”,“手撕钢”的价格一度堪比黄金。

为了破解这一“卡脖子”难题,2016年,中国宝武太钢精密带钢公司组建“手撕钢”创新研发团队,在技术专家的带领下,15名平均年龄30岁的青年员工,以及由选材、熔炼、浇铸、轧制、退火、酸洗、加工、检测等各个生产流程组成的协同团队,共同向“中国永远造不出0.02毫米‘手撕钢’”的论调发起了挑战。

轧制“手撕钢”比擀面难多了,厚度每薄0.01毫米,意味着轧辊辊系的配置就要推倒重来。20根轧辊,就有2万多种变化。平均两天一次的断带如噩梦一样萦绕在团队成员的心头。每次清理碎末的过程更加痛苦,需要爬进只有0.4米高的机架,用手抠、用手抓,耗上八九个小时才能清理干净。

历经700多个日夜、711次失败,科研团队攻克了172个设备难题、452个工艺难题,2018年6月,厚度0.02毫米、宽度600毫米的国产“手撕钢”终于诞生了。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厚度再减0.005毫米

在成为全球唯一可批量生产0.02毫米“手撕钢”的企业后,研发团队并未就此止步,继续向厚度0.015毫米、宽度600毫米的极限尺寸发起挑战。

“一薄再薄”的最大动力是市场变化、用户需求。同等厚度下,钢箔的强度是铜箔、铝箔的3—4倍。比如折叠屏手机,折叠20万次不变形、不断裂,靠的就是“手撕钢”。再如电池壳的包覆材料,同等体积,用它能增加17%的容电量。

虽然厚度只下降了0.005毫米,但远不是继续往下“擀”那么简单。0.02毫米已经是这套产线的设计极限,降到0.015毫米,系统就会不停报警。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0年8月,0.015毫米、厚度只有头发丝1/6的“手撕钢”横空出世。这背后,有“手撕钢”创新研发团队“十年磨一剑”的煎熬,有“一朝试锋芒”的锐气,有厚积薄发的韧劲儿,更有百炼成钢的拼劲儿。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秉承“研发一批、储备一批、生产一批”的“三个一批”思路,目前,国产“手撕钢”已形成4大类20多个品种的系列产品,拥有30多项不锈钢核心专利,成为国内许多领域“肉眼可见的支撑材料”:OLED显示屏用国产金属掩膜版达到国际前沿水平,用“手撕钢”制作的高端锅仔片填补国内空白,应用于5G电子行业的无磁新材料迅猛推进,光刻机用合金材料填补国内空白……

未来,“手撕钢”创新研发团队将强化产业链优势,与国内一流的高科技公司建立联盟,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掌握更多“独门绝技”,将更高精尖的“手撕钢”新产品向国家战略新兴领域推广,促进国产高端行业制造领域关键材料的升级换代,为产业链的安全自主可控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楷模树模范,

榜样有力量。

“央企楷模”的动人事迹,

将激励引导中央企业广大干部职工

积极践行榜样精神,

以实际行动奋力推动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

祝贺,学习,致敬!

———— /END/ ————

责任编辑丨陈婷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发布人:613c****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