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几代中国科学家风雨兼程、朝夕不倦,铺就了一条闪亮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悠悠七十五载,漫漫创新之路。
有一个机构,自1949年11月1日成立以来,始终挺立在科技创新的潮头。
这里成果丰硕,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到“中国天眼”,从发现中微子振荡新模式到探测出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证据……这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
这里群星璀璨,从华罗庚、钱学森、竺可桢、陈景润,到吴文俊、黄昆、叶笃正、李振声、师昌绪、郑哲敏、赵忠贤……这里汇聚了新中国科技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科技领军人才。
这里,就是中国科学院。
75年来,中国科学院始终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不断砥砺前行,产出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了一批“国之重器”,书写了科技报国的壮丽篇章。
扎根基础研究 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看似科幻的一幕,真实地发生在实验室里。2021年9月24日,《科学》杂志报道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这是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未来,该技术如果具有经济可行性,工业车间制造淀粉将成为现实。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和源泉,是中国科学院的立院之本、发展之基。75年来,中国科学院始终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作为科技创新和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不断强化建制化基础研究,着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取得了一批标志性基础研究成果。
1965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化学系联合,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国家。
1973年,陈景润在王元和潘承洞工作的基础上,完整证明了“1+2”,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2012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团队参与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发现中微子振荡新模式,被誉为“开启了未来中微子物理发展的大门”。
2023年,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中国脉冲星测时阵列研究团队,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表明我国纳赫兹引力波探测和研究同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75年来,中国科学院在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粒子物理、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创成果,开辟了若干新的研究方向,提升了我国基础研究的国际影响和地位。
面向国家需求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2022年12月,辽宁沈阳传来好消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功研制超大型盾构机用直径8米主轴承。该主轴承对保障供应链产业链安全可控具有重要意义。
该主轴承的成功研发,是中国科学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一个典型案例。
75年来,中国科学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相继参与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载人深潜等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自主部署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科技成就的重要象征。中国科学院累计投入40多个单位、17000余人参与相关工作,成为“两弹一星”工程的中坚力量。
中国科学院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初,就负责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先后有50余家研究所参与其中。1993年,成立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2019年,成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行与管理支持中心,从组织管理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全力支持和保障载人航天工程,推动中国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科学院还在信息科技领域取得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形成了从材料工艺、核心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到智能化应用的创新链。
比如,进入21世纪,针对国产设备“缺芯少魂”的窘境,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出“龙芯”“寒武纪”等系列化处理器芯片和“方德”等桌面操作系统,并在北斗导航卫星、工业控制、高性能计算等重要领域推广应用。
此外,中国科学院还成功研制一大批新型材料、特种元器件、精密仪器和测试设备,在保障国计民生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战略支撑作用。
筑牢人才根基 抢占科技制高点
“我们打造了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人才的人才队伍体系,创新探索全所‘一盘棋’的科研团队大部制组织模式,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创新人才高地。”谈及第二次青藏科考的收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原所长陈发虎感触颇深。
这是中国科学院在重大科研攻关中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一个缩影。
75年来,中国科学院以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为重点,吸引凝聚和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1985年,中国科学院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随后发布了关于改革职称评定的一系列规章。从1996年起,中国科学院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按需设岗,按岗聘任”,优化了科技队伍的结构。
新世纪,中国科学院又全面推行包括岗位聘任和项目聘用的全员聘用合同制和以“三元结构”工资制为主的分配制度,引入竞争机制,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奠定了科技队伍竞争提高、动态更新的制度基础。
2009年,中国科学院全面实施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系统设计和协调中国科学院人事制度与政策,构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人尽其才要求的流转机制。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与重大科技任务一体推进,推行“两总”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两总”制,遴选了一批能领衔、善组织、专业强的中青年科技骨干担纲领衔;实施特聘研究岗位制度,对8700个特聘研究岗位人员薪酬给予全额保障,使他们能把更多时间和精力集中到解决科学问题上。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75年来,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机构从最初的17个增加到今天的100余个,创新队伍从千余名科研人员发展到今天的7万余人,为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七十五载栉风沐雨,七十五载芳华璀璨。我们相信,面向未来,中国科学院将始终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勇攀科技高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来源:科技日报(2024-11-01 第01版)
责任编辑:刘映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