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互联网的流量生意
2024-11-17 23:14  浏览:556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筹货展会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筹货展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总会有非互联网领域的朋友,对免费产品的盈利模式感兴趣,想知道它们到底从哪里赚钱。

我以前也总思考这个问题,后来就不想了。

因为工作久了就发现,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没有在考虑怎么盈利,只是一门心思把用户量和留存做上去。

只要产品做好做大,不管将来是流量变现还是融资转卖,最终总是值钱的。

这也许是这个行业的共识,但长时间不抬头看路是不对的,最近刚好有空,就重新思考一下。

从大的角度看,这是资本的游戏

一看现金流

像前几年的共享单车,虽然本身不赚钱,但用户的押金都在公司账户中,这就是十亿甚至百亿的现金池;

再比如互金产品,即便买量价格已经高到几百块一个注册,也要拼命烧钱去买,因为庞大的用户量就等于庞大的现金流;

手握现金流,只需稍加运作,就能从中获取高额收益。(当然也有太贪心玩砸了的,毕竟资本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二看未来预期

一些独角兽产品,做了很久还不盈利,但仍受到资本的追捧,因为商业分析认为,这些产品所占据的市场,未来会有持续地增长甚至爆发,现在的投资,在未来会获得巨大的收益;

市场上总会有很多投机者,追逐资本的风向,什么火做什么,不考虑市场容量和差异化,更不考虑未来发展,只求做出一时的数据,然后融资套现。

(这就是为什么创业成功率低,因为一旦哪个概念火了,就会有无数的创业者涌进来,有些市场本就没那么大,即便大家都做得很好,最后也总是要死一大半的)

从小的角度看,这是一笔买卖

买的是流量,卖的也是流量

就是这笔买卖,从2012年到现在,一直在持续增长,2019年已经到达了4500亿的规模。

但这个市场到底在做些什么呢?光靠买量和卖量,就能赚钱吗?

我做过很多出海工具产品,最近参加一个增长大会,会上360的副总裁曾说:工具出海的核心能力是买量和广告变现,产品本身常常是有很多问题的。

他的话让我思考了很多。

这类产品,对于用户来说,体验一般,同质化严重,并不是算好产品,所以用户的迁移成本也很低,用着不好就换一个,并没什么影响。

对于开发者来说,这笔买卖好在简单,产品难度小、非技术驱动、对规模没有要求,基本上谁都能做,只要LTV大于CPI,就能持续盈利,几乎无需考虑其他。

盘子大就多赚点儿,盘子小就少赚点儿,这也是大部分互联网商业产品的生存状态。

但这种产品也有很大弊端,

首先,流量变现是有上下游之分的,类似Google、Facebook这种原始流量的入口平台,拥有几乎完全自主的议价能力,利用广告变现得天独厚;

但再往下走,比如小工具产品,从广告ToB平台买量,再通过广告ToC平台把量卖给别人,自己在中间就像一个小商贩,成本和价格都控制在大老板手里,能盈利多少、能不能盈利,都不由自己说了算。

其次,流量是否值钱,值多少钱,跟市场环境有关,也跟市场中资本的信心有关。

在广告产品这个盘子里,大家对流量变现的能力越有信心,流量也就越值钱,这个生意也就越火爆,这也被称作流量红利。

比如国内市场的前几年,出海市场的近几年。

如今,国内市场的流量红利已经消失,出海市场的流量红利期在今年开始也已经慢慢结束,意味着各个产品盈利会减少甚至不再盈利,这对广告产品来说是致命的,似乎做什么都无力回天。

不由自己做主,正是这类产品最大的弊端。

买卖聊清楚了,但还有一个问题,实体商品的买卖之所以能赚钱,低价买高价卖,这中间的差价都是由用户来买单的。

那免费软件呢?

假设一个简化模型,有个流量池子,里面所有产品都是‘免费+广告变现’的模式:

A产品里是B产品的广告,B产品里是C产品的广告,C产品里是D产品的广告,以此类推......

这个模型其实很常见,

交叉推广、产品矩阵、私域流量......很多听起来很厉害的概念,说白了也就是这个模型

最终大家都赚到了钱,看起来,这产业链简直无敌了。

那么,这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

刚说过,流量变现是有上下游之分的,上游的产品给其他互联网产品做广告,而最下游的产品呢?

我的理解,所谓的最下游,可能由这些产品组成。

一部分,是所谓的不良软件:

这些软件,通过一些流氓手段,盗取用户信息,强行捆绑其他软件,甚至恶意吸费。

这样自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不小的收益,但迟早会因为违规而被下架和封杀,无法长久地做下去。

另一部分,是一些不违规但低质的软件。

本身功能正常,也不欺骗用户,但接的广告却多是违规的。比如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等等,就是俗称的“黑五类”广告。

更有甚者,会出现一些比“黑五类”还过分的,比如色情,甚至毒品,这就已经违法了。

涉及到这些灰色地带的产品,往往都是暴利,所以其广告的价格也很高。

前段时间,用户下沉很火,的确,6亿的下沉用户,上千亿级的市场,从战略上锚定下沉市场,确实有的做。

但这也要看做什么,部分产品,其实并不是在开拓下沉市场,而是在利用下沉用户。

利用他们贪小便宜、对功能和内容要求低、对广告容忍度高的这些弱点,分发价高、违规的广告,借此获取高额广告收入。

有时候,大数据对用户的了解,反而成了获利的手段。

通过分析用户数据进行广告分发,给更能容忍垃圾广告(或者说更容易受骗)的用户分发“黑五类”,其他用户则看到正常广告,这样就可以尽可能提高利润,又减少留存和评价的降低。

所以,不管什么生意,总会有人买单。

互联网中健康的领域,最终为流量生意买单的,是电商、游戏、内购、会员等等付费点。

钱从这些入口流入,变为这个大盘子中的资本,这些资本再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流向高新概念、优质产品,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而在那些不健康的领域,最终为流量生意买单的,是被电信诈骗的用户、购买“黑五类”商品的用户、被不良软件“偷钱”的用户。

他们在流量池子的最下游,忍受着最差的用户体验,却花钱供养着上游诸多低质、无聊的流量产品。

工作中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并不那么泾渭分明。

有时候我们做一些看似“雅”的工作,以为是高远的追求,但可能也只是业务模式好看一点儿罢了。

在商言商,再“雅”的追求,到最后可能都变成了逐利,在利益面前,很难有人真的能一如既往追求理想。

即便某一两个人可以,但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力量,有时候是很弱小的。因为所谓公司,它需要给资本一个交代。

很多产品,最初都有一个高远理想,但到了最后,也不由自己了。这种理想,在利益面前,就是一层未被捅破的窗户纸而已,在这层纸的背后,是一个个被金钱引诱着堕落了的灵魂。更有的,连那层窗户纸都不要了,对,其实何必要呢,反正也没什么区别。

我相信,类似百度这样的公司,不是故意想作恶,而实在是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了,其实只要他们想,再多的恶也能悄悄发生(又也许本就已经发生了)。

但也没那么绝望。

对于个人来说,职业路径是可以根据个人的自身特点来设定的。

所以,如果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一定要求,千万不要被一时的利益蒙蔽了自己的眼睛。一定,要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业务去做。

发布人:427c****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