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既强调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又指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要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01
“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百余年中认识到,解决民族问题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总方针、总政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关于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更加完善。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从12个方面总结了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阐明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始终应做到“八个坚持”;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民族工作的成就和经验,提出了“九个坚持”;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总结和概括了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十二个必须”。这些思想理论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思想成果,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指导思想。
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纲领上,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原则立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中,全国各民族平等团结地组成一个大家庭,即中华民族大家庭,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必然要求。
党始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民族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拓创新,从实际出发。”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在解决民族问题上选择什么样的模式,是由该国特定的经济条件、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党在民族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处理民族问题既不能简单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也不能搞西方国家的那一套,只有结合本国实际,才能找到民族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助推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契合各民族发展实际的必由之路。
党始终坚持在中华文明视野下解决民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源于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延续着中华文明中解决民族问题的优秀思想,如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等思想,这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基础与目标,在中华文明视野下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上,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必然要求。
02
“两个结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由自在发展到自觉,主观和能动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成了政治组织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民族工作,党的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为目标,其成功经验即是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工作方法。
认识中华民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首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党认识中华民族提供了思想养料。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文化及其特征的论述,与中华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使党形成了尊重各民族文化的民族观。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的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体思想相衔接,使党形成了中华民族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关于民族发展和社会主义前途的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社会理念相结合,使党形成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必由之路,等等。这些内在联系,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体内涵、思想特质和实践指向。
建设中华民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紧密结合的,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坚持“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前,中华民族的自觉受到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既不能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又不能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其实质仍然延续着旧中国以不平等态度对待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改变了民族压迫剥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历程,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起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行。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注重解决中华民族发展问题,要各个民族一个都不能少地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征程上,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确立了各民族成员广泛认同的民族话语体系,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话语的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03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凸显“两个结合”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思想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和主线,就是要在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都要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体要求,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上的“两个结合”,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才能凸显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实践伟力。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确定了“两个结合”的实践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只有和发展着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才能得到解决。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成“两个结合”的实践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从历史实践上看,“两个结合”尊重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但绝不是只要差异性而不要共同性,其实“共同性”才是“两个结合”的主导、方向和前提,也就是要在民族工作中不断增强各民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上的一致性。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凝聚了“两个结合”的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衡量和检验新时代民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进的“两个结合”,必须继承以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有益经验,并有针对性地改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适应的薄弱环节。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开展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当前在宣传主题和内容上要更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导向作用;在宣传形式上要更加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发展变化,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和认知需求。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明确了“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民族工作实践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因素。民族工作的“两个结合”要把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实践路径,这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必然要求。民族工作的“两个结合”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重要任务,这是涵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
总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和主线,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工作中“两个结合”的实践目标和实践价值,对实践路径起到了丰富与完善的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两个结合”不是分散的个体,而是紧密相连的,二者统一于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
作者系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媒体编辑: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