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设施,还是经济文化交流、多民族交往融合的见证。它在每个时代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讲好新时代长城故事,为弘扬长城文化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从最初的一名讲解员到如今的长城文化研究工作者,对于张晓燕而言,虽然身份发生了变化,但她内心对于长城文化的崇仰和敬畏没有改变,弘扬长城文化的初衷没有变,因为这一切已经熔铸到了她的生命中。
每一次讲解都像赴一场美丽的约会
张晓燕是河南姑娘,2000年初,一则甘肃嘉峪关文物景区管委会的招聘启事引起了正在家中待业的张晓燕的注意。
之前,张晓燕曾经和朋友到嘉峪关城楼游玩,当时由于种种原因,她没能进去近距离游览,只在城楼外看了看那座雄伟而古老的关城,便匆匆离开了,让她的心里始终留有遗憾。嘉峪关文物景区管委会的招聘让张晓燕以一名讲解员的身份再次回到嘉峪关,自此,她便和嘉峪关关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到嘉峪关,张晓燕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远处,祁连雪山横亘于天际;眼前,茫茫戈壁一眼望不到尽头。雄峙于天地间古老关城、绵延起伏于山间的长城,这样的情景,让初来这里的张晓燕深感震撼。
徜徉于关城下,每当戈壁吹起烈烈长风,尘沙扑面,张晓燕总会忍不住地想,以前戍边的军人是怎样在这里固守、怎样生活的……“每每想到此,我就觉得那时候的人有多不容易,由此我的心里更生敬畏。”张晓燕说。
为做好讲解工作,除了掌握关城的基础知识外,张晓燕还努力挖掘和长城文化相关的故事。那些日子,为了查清讲解中的问题,她查阅文献资料数百万字,撰写近20万字读书笔记。
外表文静、性格内敛的张晓燕,一开始讲解就仿佛换了一个人,两眼有光、口若悬河,她用自己丰富的知识积累,声情并茂地把游客带入悠悠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寒风刺骨,即使旅游旺季每天要讲7、8个团,走20多公里路,她也始终状态不减。
“讲解这个工作在很多人看来是枯燥的,但于我而言并不是。我从未把它当成任务,更像是去赴一场场美丽的约会,所以每次我都会精心准备。”张晓燕说。
深度挖掘与传承,认真讲好长城故事
在长期的讲解工作中,张晓燕深刻地认识到,长城虽是军事防御的产物,但它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促进者和推动者。
永乐十八年,哈烈国沙哈鲁王派遣了一个510人的庞大使团,在嘉峪关签证入关;乾隆三十三年,土尔扈特部东归,17万人浩浩荡荡返回祖国怀抱,全国调拨来的支援物资,便自嘉峪关而出……
研究嘉峪关的历史,张晓燕惊讶地发现,眼前这座静默的关城,竟有着如此不平凡的历史。对这座关城理解、认识得越深,也就使得张晓燕的心里更多了一份对关城历史文化的情感、责任与担当。
这些年来,张晓燕先后总结了长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90多个,并尝试在讲解时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融入讲解词当中。为此,她撰写了10余万字的嘉峪关关城景区及长城博物馆讲解词。不仅如此,她还多次培训全市各景区、博物馆的讲解员和导游,以景区、博物馆为阵地,带领大家用最美丽的笑容把长城文化中蕴含的典型、真实、鲜活的中华民族故事讲给五湖四海的游客听。
多年的讲解工作,让张晓燕对长城文化充满了热爱,她积极投身到长城文化研究中,先后承担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融入博物馆讲解词实践研究——以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为例》《长城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剖析》等省市级课题10余项,深入挖掘长城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长城文化充分结合,先后在国家、省级期刊发表长城与民族精神主题论文30余篇,并荣获第五届中国长城论坛征文二等奖等。其间,她还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考察时,张晓燕作为讲解员为总书记进行讲解。这次难忘的经历给了张晓燕莫大的鼓励,她谨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抓住一切机会讲好长城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故事。
张晓燕目前是甘肃省委宣讲团成员、甘肃省妇联巾帼宣讲团成员、嘉峪关市雄关红石榴宣讲队成员。近年来,她先后走进社区、学校、福利院、敬老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200多场,为广大群众、学生讲述发生在雄关大地上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在多种文化交汇、多民族聚居的嘉峪关,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层出不穷,各族群众在这里守望相助、手足相亲、共同发展,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讲好长城文化中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是对长城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承。”张晓燕说。
征途漫漫
惟有奋斗
致敬每一位奋斗者!
2025年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运》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 体记者 袁鹏
编辑/刘世康
审签/明芳
监制/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