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写到现在,好像西洋味儿颇重,有点崇洋媚外的嫌疑,虽说体育和艺术无国界,但也不能胳膊肘一直往外拐,视线该往回收一收了。
这一收不要紧,好家伙!!!这么大一顶“帽子”......
不但囊括了整个冷兵器时代,最后还来了个——集大成者!
是不是顿时感觉有点飘,还带点晕晕的赶脚。
比较冷静的看官还会有些许疑惑,有这么牛掰吗?
听杂家细细道来:
前面提到的标枪斗士也好,石球投手也罢,确实是冷兵器战法的浓缩精华版,不管战斗效能如何,顶多也就是诸多兵种中的一个,更何况扔石球的那个“工种”,只有在特定的场合才能发挥作用,没有城楼的掩护,估计连扔第二次的机会都没有,严格滴说这些投手连一个兵种都算不上,类似于守城时临时征调的的“临时工”。
那么,真正的战争又是什么样子呢?
几个人抡着木棒片刀,那叫斗殴
一群人在那乱砍一气,那叫火拼,也可叫群殴。
成建制的单一兵种打作一团.....,
这个嘛,多少有点战争的味道了,但是量级不够,一般管这叫“摩擦”或者“交火”。
真正的战争,绝对不是摩个擦、对个火,而是整个综合体系的较量。
现代的战争,上到太空中的间谍卫星,下到地底深处的防御工事,再加上中间漫天飞舞的飞机、导弹,简直就是上天入地、无所遁形,绝对的空间化、立体化的超级大系统。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虽然没有现代的那么夸张,但也绝对不是想象中的刀对刀、枪对枪、针尖对麦芒那么简单,而是各兵种此消彼长、相生相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集团化、系统化的整体对决,不论高山峻岭、平原大漠还是大江大海、雄关坚城......都可以作为一决雌雄的战场,可以说除了天上比较安静,因为那时候毕竟还没有空军这个兵种,其余的简直就是全天候全地形,水陆两栖花样翻新。
还有一条放之古今皆准的一个定理,不管古代还是现代,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思想结晶,肯定首先应用到战争领域,于是乎根据不同的作战环境和战争目的,结合当时的生产科技和军事思想水平,逐步衍生发展出诸多作战兵种,如:步兵、重装步兵(也可叫铁甲兵)、轻骑兵、重装骑兵(也可叫甲马)、弓箭兵、重弩兵、战车部队、卫戍部队(也可叫近卫部队或中军营)等等。
上面提到的这些只是“大众”和“通用”版的,之所以用两个知名汽车品牌来说事儿,是因为这些兵种的生命力和普及程度都很高,几乎贯穿整个冷兵器时代。当然还有比较小众和“昙花一现”的兵种,前面章节提到的标枪兵和链球兵,就是这一拨的典型代表。
估计有的看官已经不耐烦了,你普及了半天军事小常识,奈何俺们不是军迷,顶多是体育迷和棋迷,看到你这文章标题才来浏览一番的,结果你忽悠半天这个,是何用意?
别急,接下来的内容,各位马上就会体会到杂家用“集大成者”来形容中国象棋的良苦用心了!
象棋是何时发明和起源的基本无法考证,反正各种说法和流派谁也不服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是一种与军事有关的游戏,某种程度来说,它更像一场由红蓝双方参加的军事演习,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兵推”。棋盘就是战场,诸多兵种捉对厮杀,最后以干掉或闷死对方统帅为胜利的标志。如果让我来说,这玩意儿应该是古时候哪个作战参谋发明的,最后流传到民间并深受欢迎,看来中国的军事迷还挺多。
还有一点得稍微提一下,象棋与其它棋牌类游戏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它的“成员”不分大小,可以互相“通吃”,不象军棋那样等级森严,大的吃小的,小的永远躲着大的走。这使该游戏更加接近战场的真实和残酷,真正的战场上谁管你官多大,万马军中上将首级被小兵拿下的也不是新鲜事儿,关键看你怎么用兵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博弈”,而且双方的起始力量是平等的,棋子数量和配置完全对等,关键看你怎么用,由此可见象棋比较能反映出对阵者的真实水平,这估计是它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吧。
现在言归正传,既然中国象棋是一种带有军事色彩的游戏,那么其中必定反映出当时的一些军事特点和军事思想。杂家斗胆认为,象棋是冷兵器时代战争模式的经典概括,其中某些模式今天还在使用,它的各种棋子正是古代作战军队中各军种的“代言人”,合在一起就是兵种齐全的一个“集团军”,当然现在更流行的说法叫“重装合成旅”。
居然整出了商业气氛颇浓的军界“代言人”这个词儿,不好好掰扯一下看来是难以服众的!
車——中国古代的“机械化”部队
按照中国象形文字的理论,这是汉字“车”的原型,这很好理解,用象形思维就是两个“车架”夹着一个“轮子”,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个字在象棋中的读音是“ju”而不是“che”。
“車”是弈者和象棋爱好者都非常喜爱和重视的一个兵种,可以说在棋盘上威力无穷,很多时候能左右“战局”的发展,绝对的主力。某种程度上来说,“横冲直撞”这句成语正是为它所设,只要在一个直线上,碰到“車”基本上就凶多吉少了,不会用这个子的弈者就别想成为真正的高手。
这个棋子如此重要,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开始穿透吧!
中国在冷兵器时代就有“机械化”作战的军事思想,从很多古代战例可以看出,战车的应用屡见不鲜,其威力更是不可小视。严格地说,那时的战车是半机械化,因为是以马匹为主要动力,堪称绿色环保板的重装部队,只是别忘了带个“粪兜”即可。
玩笑归玩笑,有一点不能忽视,中国在冷兵器时代的军事装备生产水平,绝对是领先世界的,虽然主体结构是木制的,也需要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这与科技和生产力水平息息相关,能造出如此精密和实用的战争装备,还能经受战场考验,这是标准的军工制造业实力的体现。
这种兼具机动性和防护性的半机械化的兵种,对付当时的普通步、骑兵团,基本上就是“碾压”,完全可以傲视群雄,令任何一个所谓强大的军事集团望而生畏。
记得央视有一个经典纪录片《复活的军团》,从军工标准化生产的视角,诠释了大秦军团最后取得成功的重量级砝码,杂家真心建议各位有时间时可以去浏览一下,感受我们先秦时期就已经遥遥领先的军工装备制造实力。
有推介“小广告”嫌疑哈,缓解一下尴尬气氛,插播个小番外。
据史料记载,在青铜和冶铁技术广泛普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车身外包铁皮,有的冲击部位还加装了铁刺或者狼牙的兵车,人送外号——铁叶战车!
嗯,某些史料确有记载,但是你想说明什么呢?
还是杂家那句话,在这内卷的时代,没点脑洞还好意思在网文圈混吗?
家人们,想到什么了吗?
妥妥的中国古代版
——坦克!!!
当年欧洲战场叱姹风云的曼施坦因、古德里安等一众大咖们,是不是欠咱们祖先一个顶礼膜拜呢?
馬——中国古代的骑兵军团
象棋中的“馬”在棋盘上是不走直线的,走的是“日”字步,好像不怎么正规哈,但重要性不可忽视,很多用马用得好的棋手也可以战无不胜。当然它也有很多致命的弱点,比如只能近战,容易别腿儿,容易被夹击得走投无路,很多刚入门的新手是不愿意用马的。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时代对骑兵的重视程度不高,虽然骑兵也有出奇制胜的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兵种,但大多数时间里用它是进行战术机动,还有配合步兵和车兵进行集团作战,单独远程作战例子很少。而且对付骑兵的办法也有很多,比如:绊马索,陷马坑等等,都是骑兵的软肋,大概率这也是棋局中“别马腿儿”的由来,所以象棋中会出现很多馬被憋死的情形,看来没有一定的段位,这个馬还真就玩不明白。
还有一点和前面章节中的标枪兵、练球兵有同样的软肋,骑兵的攻坚能力不足,大家一定有馬在相、士坚守的老帅面前力不从心的经历吧。看来即使是在古代,攻坚战和远程作战是不选择骑兵的,这种状况直到汉武帝打击匈奴以后才有所改变,战法是灵活多变的嘛。
这么别扭的一个棋子,感觉很不爽哈,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的,不妨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象棋是匈奴人或蒙古人发明的,这个“馬”的地位会怎样?
砲——中国古代的攻坚重装备
砲是隔山打牛派的开山鼻祖,远程能力和机动能力颇受棋迷欢迎,就是有一点,前面得有垫背的,多了不行,就得一个,也就是“砲打隔山”这个说法的由来,这用起来学问就大了。
估计很多人会疑问,冷兵器时代哪有“炮”啊。
能这么问就是入戏了。注意象棋中的“砲”是“石”字旁,其含义在古代也并不是现在“火炮”的概念,而是一种远程杀伤性的大型装备的总称。
如果还觉得有点抽象,那就使出杂家的接地气手法,其实前文也有提到,
大家可以脑补
——投石机!!!
这下豁然开朗了吧,明白为什么用“石”字旁了吗?咱们汉字博大精深可不是吹的!
以中国古代的军工制造水平来看,是不会轻易地用人来攻坚的,为了避免伤亡来点儿高科技是再正常不过的,当时这方面有点像现在的美丽国。投石机就是典型的攻城利器,它的远程杀伤力是任何兵种达不到的,尤其是在有坚固障碍物阻挡的时候,它的威力更是发挥到极致,因为它的“弹道”是弧线(也可叫抛物线),专门绕着弯的打,所以象棋中的炮必须隔山打牛,隔得多了也不行,只能隔一个,毕竟冷兵器时代没有火药加持,石头的射程有限嘛。
中国古代攻坚战运用大型重装备的战例也不在少数,估计大家下棋的时候,也经常会感受到“砲”在清除障碍和攻城拔寨中的作用了吧。
相、士——近卫军和保镖的鼻祖
相和士是纯粹的“看家狗”,连河都不让过,还只能在主帅格中活动,最恶心的是还不让走“正道”,专走“斜线”。
各位想起点什么没有,试着回忆一下多年前的经典电影《中南海保镖》,先不要感慨当年的男女一号是否英武帅气、是否人间尤物,主要回忆一下男一号在小尤物遭遇危险时那个一反常态的动作.......
对!就是那个“挡子弹”的神操作!
可以理解为这是“保镖”和“贴身护卫”的基本技能,现在把思路拽回到象棋上来,看看“相”和“士”走的这个“邪门歪道”,是不是标准的“挡子弹”套路。
象棋中“相,士”这二位没别的任务,就是在需要的时候,为主帅挡枪口的,如果棋局中“相、士”被对方以很小的代价干掉的话,你就必败无疑了,战争有的时候炮灰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主帅的安危是战争的关键,也就是古时常说的中军大账,这一片儿的安全就由近卫军来保证,近卫军的远程野战能力并不重要,而且也不能轻易离开主帅,必要的时候堵枪眼也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大概每个棋友都拿士、相当过炮灰的经历吧。
兵——从古至今最悲催的兵种
小卒过河当车用,这是抬举它的说法,很多时候我们下棋的时候并不注意兵的伤亡,而且离开本方大营的兵是不允许后退来的,也就是常说的“小卒过河不回头”。
但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兵有时竟是胜负的关键,在双方主力丧失殆尽的时候,决定胜负的还真就是看谁的兵剩的多用得好。
从古到今,步兵都是最悲惨的兵种,就是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对他也并不重视,只是辅助作用,起码在重装备和其他主力尚在的时候,不会费心思地让既没有机动性,又没有杀伤力的步兵去当主角。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注重人权的表现,在机械化和铁骑面前,贸然用步兵冲锋伤亡会太大,不划算。
细心地棋友不难发现,不论是棋坛顶尖高手还是刚入门的新兵蛋子,一开始对局的时候,基本都不会重视“兵和卒”的运用,大多数新手甚至无视他们的存在,都在比谁“車”用得好,谁的“马后炮”堪称绝招......
这些战法容易让我们想到什么?
先用大炮打开局面,有时候直接就叫炮火洗地,
再用装甲部队来回冲击,最典型的就是当年德国人的装甲闪击,
适当地再运用骑兵进行穿插,登峰造极的当属鼎盛时期的蒙古铁骑,
这些已经耳熟能详的现代战争标准模式,有谁能想到,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战争中综合运用,这个来源于战旗兵推的象棋游戏,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理解为真实战争的沙盘模拟演示。由此可见,曾经让我们羡慕不已的德意志装甲集群,还有美丽国火力密度........这些世界强国的土豪打法,仔细一品,竟然都是咱们组先玩剩下的!
到底是该自豪一会呢!
还是躲在角落里莫名的忧伤!
不过必须得承认,在东方大国最羸弱、最困难的时期,咱们也并没有后退和屈服,当年朝鲜战场上经典的步兵“三三制”战术,堪称人类轻步兵的巅峰,只能被模仿,无法被超越,目前看来,模仿都没有几个学到精髓的。
估计有的看官会问,当年在朝鲜战场痛扁十七国联军,那经典战法多了去了,什么穿插迂回、分割包围、坑道战术........,你咋就专盯着这个“三三制”来说事儿呢?
原因很简单。
第一点,那些个花花绿绿的战术,早就成型多年,实战运用也不在少数,你能用,对方也能用,没啥原创性。而这个“三三制”,是人民军队在艰苦卓绝的大背景下,独创的以弱胜强、无坚不摧的大杀器,而且基本很难复制和模仿,可以说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地表最强陆军的看家本领。
第二点,可以说紧扣主题了,本章既然主要掰扯象棋,就不能忽略博弈时常见的一种情形,那就是——残局。
很多残局都是双方“主力”,也就是“車馬砲”基本丧失殆尽,全盘能用的棋子只剩下“兵和卒”了,这时候决定胜负的关键,就是看谁的“兵”用得好。经常研究棋谱的看官们应该知道,如果哪一方剩下三个“兵”或者“卒”,而且还能连成一体互为犄角,基本上胜券在握,甚至对方就算剩下一两个“主力”,大概率也是无能为力,眼看着这几个“兵”把主帅给一点点困死。
可能这就是象棋的魅力所在,有些用兵之道,比如“三三制”,真要理论化,估计陆军学院要想讲得透彻都得好几个学期,可是在这小小的棋盘之中,几个小卒子就能直观体现,试问还有比这个更“接地气”的吗?
说的有点多了,回归竞技体育主题。
中国象棋虽然没有列为奥运项目,但是这并不影响它的竞技属性,论对抗性和激烈程度,不比那些拼肌肉玩爆发的项目差多少,更重要的是其普及率和受欢迎程度之高令人乍舌,就是在各种娱乐休闲模式和电子游戏盛行的现代社会,街头巷尾的博弈者和观战者也不在少数,地位甚至提升到评判“君子”和“小人”的高度,观棋不语的才是“真君子”。
这么看来,杂家说了这么多象棋的话题,“君子”肯定是够呛了,不过能和各位愉快交流,这个“小人”也算值当。
有一点需要说明,杂家看棋的时候,从不张口说话,因为我真要是看不下去、心急如焚的时候........
会直接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