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从马头调到相声
2024-11-01 21:03  浏览:3252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筹货展会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筹货展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写《<白雪遗音>之三国故事马头调》时,对摘录的文字编辑的过程中,我忽然明白何以文本字体故意大小不一。当一字一句的细读,并想象二人对唱的效果,我脑中不禁浮现出了,郭德纲和于谦两位艺术家台上表演的情形。

我发现原文的小字部分(前文中的斜体)虽然全部由同一人的口气读出,也未必不可。但是趣味却少了很多。小字部分,仿佛就是“捧哏”演员的台词。为何对唱的效果好于一人独唱呢?如果全部去掉其中的小字文本,于文意其实无大碍。因此不能以这些曲调原本为对唱而作来解释。

德雲社的演出中有不少“逗哏”与“捧哏”争闹的段子。从演出的效果来讲,映像中笑点似乎都是由“逗哏”贡献的。这种印象,我想不但我们普通观众有,相声演员们大约也会时时心中泛起吧?不然“捧”“逗”之争就没有了现实背景。可是,实际情况绝非如此。

“捧”与“逗”仅分工不同而已。要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必须“捧”“逗”结合才行。这是对现实的观察结果,而不是我的个人臆测。不信,你回忆。相声作品中,有单口,有对口,还有群口。但我们听到“主流”相声实际是对口。如果不是“捧”“逗”合作,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那么现实中,就不会有对口相声“超越”单口相声的现象了。

词中小字文本,我起初以为是点评文字。醒悟后再读,则又感觉,其作用实际上有类于歇后语中的谜底部分。而读到其后的《凤仪亭》《单刀赴会》,看到其中的“哎哟”,头脑中变成了凤凰传奇组合演唱和于谦老师“嗯”“诶”“对”应答,这两画面闪烁不停,来回切换。

在写前文的时候,我有强烈的冲动,想要建议大家把摘出的文本,当相声台词或剧本。所以没能如此,除了为今天写作留下空间外,更多的是因为,我隐隐感觉事情似乎是本末倒置了。会不会现在的相声艺术,实际上就是从类似扬州弹评一类的曲艺中衍化独立出来的呢?

于是搜索。查到百度百科中相声发源一节。其发源,最早的可以推到战国的“俳优”。考证文献为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第33辑》。这之后定为东方朔。我认为“俳优”要更合理些。一个艺术门类,必然慢慢涌现的。俳优作为一个群体,要比独立个人东方更合理些。而且东方朔作为一个政治家,即或其善诙谐,也必无精力来推动、发展之,使其成为被众人所接受的娱乐项目。

吴晓铃先生的论文《略谈相声的创作问题》,认为相声是从五代十国时的参军戏演变而成的。从参军戏的介绍看,它实际上还是舞台剧。说相声从其中演出,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其他艺术形式,比如现在的京剧、各地的地方戏,难道不能说是从其中演化而来的吗?所以虽然未找到以上二文献细读,但把相声起源推之如此古远,我想更多的还是宣传意义。

相声到清代清朝道光年间,开始被人记录于文字中。这之前的情形如何呢?从五代十国到清代,语言艺术无以娱人乎?

我想不是的。天寒地冻,今日思绪已无。日后有兴致,就我读过的明清文字,继续此问题。

发布人:6597****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