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效果的“和”决定于方法的“中”,揭示出儒学中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均由多种成分以一定关系共处,形成有机统一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和。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即是认为宇宙万物存在于和的状态中,没有和就没有世界,没有一切事物的存在。和是多种成分共生共荣、有机统一的状态。整体的和建立在不同成分各司其职的基础上。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它应在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就是承认差别与多样化是正常、合理的,否认差别、强求一致是不正常、不合理的;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所以君子能汲取别人的有益思想,纠正其错误思想,力求公允正确,绝不盲从。
就处世待人而言,和而不同主张:一是要有独立见解,坚持己见;二是尊重别人,求同存异;三是要通过协商方式,增进共识,取得双赢。
践行礼,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求“和”,但又不是单纯地为了“和”而“和”,而是受“礼”节制的“和”。
孔夫子之“克己复礼”,所求者在“天下有道”,即以“礼”来调节人际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其终极追求在一个“和”字。在复杂的人伦关系中,“礼”是“和”的方法,“和”是“礼”的目的。如何实现“人和”?儒家还提出了仁、义、礼、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系列实现人伦和睦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礼记》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即旨在通过“克己复礼”,达到修己安人,使每个社会成员贞定社会角色、明确责任义务,都依礼而行,各安其位,各行其是,从而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