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农组织11日消息,《自然-食品》日前发布的开创性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世界粮食体系占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估计,覆盖从土地用途变更和农业生产到包装和废物管理的粮食体系在2015年的排放量为18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总排放量的34%。这一比例与1990年的44%相比正在逐步下降,尽管粮食体系的绝对排放量呈持续上升态势。
研究结果发现,全球粮食体系大约三分之二的排放量来自以土地为基础的部门,包括农业、土地利用和土地用途变更。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更高,但随着森林砍伐的减少以及食品加工和冷藏等下游活动的增加,这一数字也呈大幅下降趋势。
就粮食体系在所有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中所占的比例而言,工业化国家总体上稳定在24%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则出现了显著下降,从1990年的68%降至2015年的39%,部分原因是非粮食排放占比大幅增加。
粮食的生产阶段(包括肥料等生产投入)是目前整个粮食体系排放的主要贡献环节,占排放总量的39%。土地利用及其相关因素占38%,分配阶段当前占比为29%,但且预计将持续增长。
甲烷(CH4)约占粮食体系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大致相同,且主要源自畜牧业和水稻种植。
这项研究着重分析了全球粮食体系的能源强度为何日益增加,反映了零售、包装、运输和加工部门的趋势,这些部门的排放量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迅速攀升。与此同时,工业化国家用于制冷和其他工业应用的氟化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所上升。制冷占零售和超市部门能源消耗的近一半,欧洲自1990年以来的排放量增长了四倍多。全球范围内,"冷链"活动约占粮食体系排放量的5%,预计这一数字还会持续走高。
报告还显示,包装阶段目前占全球粮食体系排放量的5.4%,高于包括运输在内的任何其他供应链因素。
报告称,平均而言,全球人均每年与粮食有关的排放量下降了约三分之一,为两吨二氧化碳当量。这一数字会因特定饮食结构而变化,因此不应视为“消费者足迹”,但可用于设定基准,衡量一国为减少整个粮食体系温室气体排所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