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文化魂,鼓振祥音运河声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寄语:“运河之水,润泽两岸;文化之光,辉映古今。”在古老运河的悠悠流水中,不仅流淌着千年的历史,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瑰宝。有诗云:“津门碧波映古韵,祥音鼓振千秋魂。运河故事传佳话,刘园技艺续华章。”为了深刻感受运河文化遗产的动人魅力,曲阜师范大学“文化点灯人”实践队于2024年7月18日启程,在抵达天津市静海区参观完陈官屯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同时,也对当地运河的文化片段——北辰区刘园祥音法鼓,展开了调研与学习探究。
实践队成员首先了解到刘园祥音法鼓的代表性传承人并了解了这项民间艺术的历史渊源与演变过程。据传,刘园祥音法鼓起源于清朝末年,由一位名叫刘祥的村民创立,后经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与鼓谱。在旧历年的正月,各花会的会头经过协商,往往要举行以庆丰收、贺新年为主题的礼节性互拜。每年三月三娘娘出巡日,数道花会云集北仓,祥音法鼓属于随驾会,所以安排在娘娘的宝辇左右设摆表演。表演中祥音法鼓独一无二的彩灯群展示在广大观众面前,呈现以彩灯组成长龙的壮丽景观。乐队的五声打击乐按各种乐谱演奏,有各种表演套路和动作,其中的单打、轮打、合打等方式层次分明,姿态优美。法鼓表演通常在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中进行,以祈福、驱邪、庆祝丰收为主题,深受当地民众喜爱。通过传承人的讲述,实践队成员认识到,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刘园祥音法鼓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承载着刘园村乃至整个天津地区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
在考察期间,实践队成员也欣赏了刘园祥音法鼓的表演。只见鼓手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各式鼓具,随着领头师傅的指挥,鼓点如行云流水般连贯起伏,令人陶醉其中。此外,实践队成员还参与了法鼓制作工艺的学习。每一面法鼓的制作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从选材、蒙皮到调音,每个环节都极其讲究,充分体现了传统手工艺的精妙之处。
此次实践,不仅是对刘园祥音法鼓这一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更是对运河文化生命力的一次有力证明。 “文化点灯人”将持续努力,让运河的故事在新时代继续传颂,让更多的年轻一代能够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共同守护这份属于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